PM x Gemini CLI (五):AI 時代的敏捷實踐與 PM 新角色
發布日期:2025年10月25日
本集 Podcast
EP8:當 PM 不再寫文件,我們還能做什麼?
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 AI 如何重塑敏捷開發流程,並實現「活文件」的理想。同時,我們將反思在 AI 時代下,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如何轉變,從執行者進化為真正的決策者與產品領袖。
文章大綱:
要點一:AI 驅動的敏捷開發新流程
當 AI 成為您團隊的一員後,整個敏捷開發的樣貌將會從瀑布式的線性流程,轉變為一個快速反應的「概念-驗證-迭代」閉環。我們可以將這個新流程視覺化如下:
AI 協助腦力激盪]; B --> C(PM 產出規格 v1); C --> D[第二階段:驗證
AI 生成原型/使用者故事]; D --> E(PM 收集內外部回饋); E --> F[第三階段:迭代
PM 優化規格 v2]; F --> D; end C --> G((開發團隊
開始實作)); F --> G; style B fill:#eef8f3,stroke:#198754,stroke-width:2px style D fill:#eef8f3,stroke:#198754,stroke-width:2px style F fill:#eef8f3,stroke:#198754,stroke-width:2px
這個流程的核心在於,AI 大幅縮短了每個環節所需的時間,讓 PM 能在極短的時間內,完成從「抽象想法」到「具體規格」的轉化,並快速驗證市場反應。以下是更詳細的說明:
第一階段:構思 (Conception)
這是旅程的起點。PM 腦中有一個模糊的想法或觀察到一個用戶痛點。此時,AI 的角色是您的「策略夥伴」與「市場分析師」。
- 深化想法與腦力激盪:AI 透過提問,協助您釐清想法的邊界、挖掘潛在的價值主張。
我觀察到用戶在我們的 App 中,完成任務的效率很低。我有一個初步想法,是開發一個「智慧助理」來引導他們。請你扮演一位經驗豐富的產品顧問,針對這個想法,向我提出 10 個尖銳但關鍵的問題,幫助我思考得更周全。
基於我們剛剛的討論,請將「智慧助理」這個概念,拆解成 3 個核心功能 (Epics),並為每個 Epic 提供 2 個具體的用戶故事 (User Stories) 和對應的驗收條件 (Acceptance Criteria)。
針對「App 內的智慧助理」這個功能,請幫我分析市面上 3 個主要的競品 (例如 Intercom, Drift, Zendesk),它們是如何實現類似功能的?各有什麼優缺點?請以表格形式呈現。
第二階段:驗證 (Validation)
在投入昂貴的開發資源前,必須先驗證這個想法是否真的有價值。AI 在此階段是您的「原型設計師」與「研究助理」。
- 生成視覺概念與流程圖:雖然 AI 目前還無法直接取代 Figma,但它可以快速生成流程圖或低擬真線框圖 (Wireframe) 的描述,幫助您與設計師溝通。
我想設計一個新用戶引導流程,讓他們能快速上手「智慧助理」功能。請用 Mermaid 語法,生成一個流程圖,包含以下步驟:1. 用戶首次登入 2. 彈出歡迎視窗 3. 詢問用戶想完成什麼任務 4. 根據選項提供教學 5. 完成引導。
你是一位資深的使用者研究員。為了驗證「智慧助理」這個功能的價值,請幫我設計一份 8 個問題的訪談大綱,目標是了解用戶目前遇到的困難,以及他們對智慧助理的期待與疑慮。
第三階段:迭代 (Iteration)
根據收集到的回饋,快速調整產品方向。AI 在此階段是您的「產品分析師」與「文件管理員」。
- 分析與總結回饋:從大量的用戶回饋中,快速提煉出關鍵洞察。
這是我們訪談 5 位用戶後的逐字稿 @interview_notes.txt。請幫我總結出 3 個最主要的正面回饋、5 個最關鍵的負面回饋,並找出用戶提到最多次的 3 個期待功能。
你現在是我的產品助理。這是上一版的使用者回饋摘要 @feedback_summary.txt,以及目前的規格 @spec_v1.md。請根據回饋,直接輸出一份更新後的規格文件 @spec_v2.md,並在修改處加上註解說明原因。
在這個流程中,PM 的角色更像是一位「產品建築師」,專注於設計藍圖與驗證結構,而 AI 則像是高效的施工團隊,負責將藍圖精準地實現出來。
要點二:「活文件」的實現:讓規格與實作同步
產品開發中最常見的麻煩之一,就是規格文件在幾次迭代後就失去參考價值,因為沒人有時間去手動更新它,導致文件與程式碼產生脫鉤 (out of sync)。這不僅造成溝通誤解,更會在未來累積為巨大的「技術債」與「溝通債」。
AI 工具提供了一個革命性的可能性:透過「半自動化」的工作流,大幅降低維持文件同步的時間成本,讓「活文件」不再只是個理想口號。
核心作法一:以「API 測試報告」為依據,校準技術規格
在敏捷開發的實務中,要求 PM 直接解讀 QA 團隊瑣碎的測試記錄,或甚至深入程式碼來更新規格,往往不切實際。一個更為高效且可靠的作法,是利用開發流程中自動化產出的「API 測試報告」。
在規格書完成後,可能會因為一些考量,在實作過程中有來回修改規格,這些紀錄可能存在好幾張 Jira Ticket 中;也可能在與工程師的口頭討論迭代過好幾次。當後端工程師完成開發後,CI/CD 流程會自動運行 API 測試(例如使用 Postman/Newman),並產出一份結構化的報告 (通常是 JSON 格式)。這份報告就是 API 行為最客觀、最即時的「真相」。PM 可以利用這份報告,來確保規格文件中的技術細節與實際情況一致。
你現在是我的技術文件同步助理。
這是 CI/CD 流程剛產出的 API 測試報告 @api_test_report.json。
請閱讀這份報告,它描述了「/users/{id}」這個端點的實際回應。
然後,請比對我們現有的規格文件 @prd_v1.2.md 中關於「取得用戶資料 API」的章節。
如果測試報告顯示 API 的回應欄位、資料格式或狀態碼與 PRD 中的定義不符,請直接更新 PRD 的內容,確保文件與 API 的實際行為一致,並在摘要中告訴我你修改了哪些地方。
這種作法不僅更貼近 PM 的工作流,也讓「規格校準」這件事,建立在一個客觀、自動化產出的數據基礎之上,大幅提升了準確性與效率。
核心作法二:從「源頭」擴散,以「規格變更」產生摘要
當您身為 PM,主動更新了規格文件後,下一個挑戰是如何快速告知所有利害關係人(工程師、設計師、測試人員)到底改了什麼。這時,您可以讓 AI 幫您做「版本比對」,並為不同對象客製化摘要。
你現在是我的專案助理。
請比較 @PRD_v1.1.md 和 @PRD_v1.2.md 這兩個版本的差異,並生成兩份「版本變更摘要」:
1. **給工程師的技術摘要**:包含所有 API 變更、欄位修改等技術細節。
2. **給業務團隊的市場摘要**:聚焦在對使用者有感的價值和功能變化。
請用條列式的方式呈現,讓我能直接貼到不同的溝通頻道。
核心作法三:從「實作」生成,以「程式碼」產生技術文件
對技術團隊而言,最準確的文件就是程式碼本身。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或能力去閱讀原始碼。這時,可以讓 AI 擔任「技術翻譯官」,直接從程式碼生成人類可讀的技術文件。
這對於 API 文件、組件庫說明等場景尤其有用,可以確保文件與程式碼 100% 同步。
你現在是一位資深技術文件撰寫員。
這是我們新開發的登入驗證模組 @auth.py。請閱讀裡面的 `login_user` 和 `refresh_token` 這兩個函式,並為它們生成符合 OpenAPI 格式的 API 文件草稿。
文件需包含:
- 功能簡介
- 請求參數 (Parameters) 及其型別
- 成功與失敗的回應範例 (Response Examples)
透過上述三種 AI 協作手法,團隊可以建立一個「文件同步」的飛輪效應:無論變更是從規格、實作還是測試結果開始,都能快速地將變動同步到其他環節,大幅降低溝通成本,讓文件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,持續保持其參考價值,真正成為團隊溝通的有效依據。
要點三:人類角色的轉變:從「執行者」到「決策者」
乘風破浪,而非被浪席捲
AI 浪潮不僅僅是效率工具的更新,它是一場對「專業價值」的重新定義。不管我們願不願意,接不接受,在 AI 浪潮的席捲下,團隊人力越來越精簡逐漸成為事實。
過去,許多資深專業人士的核心價值,建立在「資訊的處理」與「流程的執行」上——例如,整理報告、追蹤進度、撰寫規格。然而,這正是 AI 最擅長取代的領域。
如果我們選擇停留在原地,繼續用同樣的方式工作,本質上就是在與一個不知疲倦、成本極低的對手比拼效率。這是一場註定會輸的競賽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被浪席捲」。
而「乘風破浪」的真正意義,是主動擁抱變化:將所有可被自動化的「執行性工作」,都當作可以交給 AI 助理的任務。這能將我們從繁瑣的「方法論 (How)」中解放出來,讓我們能將 100% 的精力,投入到更具價值的「世界觀 (What & Why)」層面——定義願景、洞察人性、做出艱難的權衡取舍、並領導團隊。
您的價值,不再是「把事情做對」,而是「做對的事情」。前者 AI 可以代勞,後者才是人類領袖無可取代的智慧。
AI 的崛起,並非要取代 PM,而是要「解放」PM,或者說,是「昇華」PM 的角色。
過去,PM 的許多時間被花在撰寫文件、整理回饋、追蹤進度等「執行性」工作上。現在,這些都可以交給 AI 處理。
您的核心價值,將更聚焦在那些真正無法被 AI 取代的、屬於人類的獨特能力上:
- 願景與策略:定義產品的靈魂,決定「為什麼做」以及「要做什麼」。
- 同理心與洞察:真正走入用戶的世界,理解他們言語之外的需求與渴望。
- 溝通與領導:凝聚團隊共識,激發團隊熱情,帶領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。
- 決策與擔當: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專案路上,憑藉經驗與直覺,做出關鍵決策,並為結果負責。
AI 是您最強大的槓桿,讓您能從繁瑣的日常中脫身,專注於成為一位真正的「產品領袖」。
給每個人的提醒:如何避免「AI 腦萎縮」
在享受 AI 帶來效率的同時,我們必須警惕一個陷阱:過度依賴導致自身能力下降。因此,請將 AI 的每一次產出,都當成一次「學習」與「校準」的機會。
仔細閱讀 AI 生成的內容,不僅是為了對產出負責、把關品質,更是為了持續鍛鍊您自己的判斷力。AI 越強大,您自身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就越珍貴。您是最終的決策者,這個角色,AI 無法取代。
系列總結:您已完成進化!
恭喜您完成了整個系列的學習!您已從一位傳統的產品經理,進化為一位懂得駕馭 AI 的「產品領袖」。
回顧這趟旅程,您學到的不僅僅是幾個指令,而是一套全新的工作哲學,讓您能從繁瑣的「方法論」中解放,專注於高價值的「世界觀」:
- 重新定位 AI:您學會了將 AI 從聊天對象,轉變為可以動手、交付成果的「執行者」。
- 晉升為總指揮:您學會了像管理團隊一樣,拆解任務、指派角色,並利用
todo.md來指揮您的「AI 專家團隊」,高效完成複雜專案。 - 掌握價值核心:您理解到,真正的價值在於將精力從「把事情做對 (Doing things right)」轉移到「做對的事情 (Doing the right thing)」,專注於願景、策略與決策。
如果您有想交流討論的地方,歡迎到我的 LinkedIn 找我!
前往 LinkedInAI 無法取代您的願景、您的同理心、您的決策力。但它能為您掃除一切通往偉大產品之路上的繁瑣障礙。
現在,去運用您的新超能力,打造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吧!
給管理者的最後一段話
最後,給身為管理者的您一個誠懇的建議:撥出「一小段時間」親自探索 AI 的可能性。
這並非要求您成為 AI 專家,而是透過小幅度的實際操作,例如嘗試幾個指令、體驗 AI 的輸出,以便對 AI 的能力與侷限有更直觀的理解。
唯有親身實踐,您才能真正理解 AI 的現階段能力,避免因錯誤的期待,而對團隊產生「虛假的生產力幻覺」。
當管理者與執行者對工具的理解出現巨大落差時,信任的裂痕也將隨之而來。共同學習、共同成長,才是通往真正 AI 賦能團隊的唯一路徑。